--- 塔克拉玛干 --- 尼雅地区 ---
 

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尼雅遗址的基本情况

 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新疆天山与昆仑山两大山系之间,东西向延伸1500公里,南北向延伸600公里,面积约33.7万平方公里,是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沙漠。近年来有消息说,由于生态环境继续恶化,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可能延展为世界第一大沙漠。亿万年前,这里曾经是一片沧海中的台地。由于亿万年的地质变迁,周边地区逐渐隆起为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,中部地区反而形成了盆地。由于天山和昆仑两大山脉积雪的滋润,在塔克拉玛干外缘形成了环型的绿洲地带,成为这一带人们休养生息的家园。但也同样是由于两大山脉的阻隔,不仅印度洋暖湿气流无法逾越,连北冰洋和大西洋气流也无法到达这里,因此形成了亚洲腹地最为干旱的内陆气候。即使是在沙漠南部的绿洲地区,年均降水量也只有32.6毫米,而年均蒸发量却有2824毫米。地表温度的极限值可以达到摄氏零下50度和零上70度,地貌特征为流动波状沙丘。在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,塔克拉玛干腹地成为生命的的禁区,素有“死亡之海”或“进去出不来”之恶称。古往今来,总有探险者在这里折戟沉舟,横尸沙海。

  近年来,随着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大开发的进程,已经修成一条南北向横穿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。该条公路北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自治州轮台县,南至和田地区民丰县,全长523公里,成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人间烟火相系的生命通道。

  传统意义上的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卡巴阿斯卡村(大玛扎)以北的沙漠中,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、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。东西向7公里宽,南北向25公里长,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。近年的考古工作又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。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,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,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。1700年以来,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变迁,河床退缩,这里已经退化成为典型的流动沙丘地貌。百年之前,谈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着这样一片古文明,实属不可思议之事。但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,这个“东方庞培城”的存在是铁的事实,留给人们的将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来影去踪的考证。一般认为,沙漠周边居民群落的消亡总是伴随着河流的退缩、改道或其它自然条件的恶化。但对尼雅遗址的考古学,气象学、水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表明,尼雅文明的消亡极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,而是由于军事、社会或其他突变因素引发的结果。这个神奇的遗址为人类留下了千古之迷。

  自100年前的1901年1月27日斯坦因首次进入尼雅遗址开始至今,造访尼雅遗址的唯一通道是由民丰县城出发,经由卡巴阿斯卡村,沿尼雅河古河床的方向向北,以拖拉机、沙漠车或骆驼代步进入尼雅。这条“斯坦因路线”对于每次以尼雅为目标的沙漠腹地考古活动而言,从安全性、可能性和支援补给的角度看,无疑是最合理的路线。但对于以寻求心灵自由,挑战生理极限为目的的一次沙漠探险活动而言,则显得过于保守和传统。这次由北京、乌鲁木齐两地16名爱好者组织的2001年春节尼雅探险,完全舍弃了机动车或畜力运输帮助,也完全无视那条“斯坦因路线”的存在,首次选择了由东向西与斯坦因路线正交的全新路线。并以最后的成功证明,人的心理极限和生理极限是可以不断挑战的,通往塔克拉玛干腹地的路,也是可以重新走出来的。

 

乌鲁木齐登山探险协会 2001